摘抄的對象來自1943年的《中報》,這年的11月18日,《中流》副刊有一篇署名圭年的《由昆山鴨面談到“懊糟館”》
懊糟的來歷
在昆山當?shù)厝丝诒校坪鯌摲Q“懊糟館”,因為獨力支撐店務的女店主,她的面容上整天在表示“懊喪”“糟糕”的不痛快顏色,緣是她總沒有和顏悅色對待顧客。有些人知道她脾氣的,說她是天性如此,非但不討嫌她,反而對她表示同情,去幫她在灶下燒火。(惲按:蘇州人有俗語說懊糟面孔,意思是面目不展,憂心忡忡的樣子,想必這個女店主就是這樣的一副面孔。)
店址
她家館址,開設在北塘街的南端,半山橋的北堍,西塘街的盡東頭。
店名來歷
一開間門面,并無招牌,她唯一的名號,多數(shù)人尊稱她“康太”(惲按:民國報紙上有些文章訛作炕炭,想必是諧音誤寫,但至少說明一個問題,就是很多人都認為懊糟面的創(chuàng)始人就是這個康太,而不是別人),所以有些人就稱這爿店為“康太面店”——而刁鉆刻薄一流人,遂肇錫以嘉名為“懊糟館”。
懊糟館的經(jīng)營情況
“康太面店”,因為只有一個人獨力支撐,并無幫忙助手,替她做宰鴨,拔毛,刳腹,滌腸等工作,所以她家并不賣“鴨面”。她終年只預備著“鹵子肉面”(惲按:炒肉面?鹵肉面?),“魚面”(惲按:爆魚面或魚肉面),恭候顧客。她對于烹調(diào)魚肉,素稱能手,同樣一碗“青魚大面”,經(jīng)她親炙的,碗面上的魚油,特別浮起了一厚層,如果你肯幫她去燒一把火的話,她會撿缽子底下面的上好精肉,堆滿在面碗上面,表示她對你勞苦功高的特別酬庸。(惲按:她居然是做魚肉和肉醬面的,真是出乎意料,現(xiàn)在認可的奧灶面一般特征是面湯:紅湯,與澆頭的關(guān)系不大,而這里認為紅湯并非懊糟面的主要特征,而特征在于店主的面孔,一笑。歷史的吊詭正在這里。)
半山橋的歷史
再講到“康太面館”(惲按:前作康太面店)所在的這座“半山橋”,是靠近昆山城北門的最高一座橋!過去昆山人賞月都到半山橋,現(xiàn)在變成平橋了。走過橋去,往北上“北塘街”,可以直達昆山之麓(因為山在城內(nèi));往西上“西塘街”,可以出“大西門”就是上述昔年“鴨面發(fā)祥之地”。在明末清初時候,昆山大文章家歸有光的曾孫歸玄恭,曾在半山橋頭,因講述崇禎帝煤山殉國慘事,而激憤了橋頭一位肉店老板!經(jīng)不起歸秀才向莽屠夫唱了一個長喏(作揖)(惲按:當年讀書人身份尊貴,能向屠夫行禮,屠夫大抵會受寵若驚,奮不顧身),明天這位莽屠夫,就手掄大宰肉大刀,在橋面上殺死一個滿清制服,剛才蒞昆山上任,乘轎經(jīng)過該處的昆山知縣——遂引起歷史上的屠城慘。∫虼嗽谡麄清代,半山橋作為殺人的刑場,這也算是一點地方小掌故哩!